石牌镇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这里不仅哺育出被称为“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这里,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诞生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国剧大师”杨月楼,还催生出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正因为此,石牌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的戏剧史上书写了最为灿烂的一页。
生活在石牌镇68岁的产云秋老人,有一门绝技:戏曲盔帽制作。正是凭着这门绝技,他被安徽省列为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在石牌镇正街泰和祥戏剧盔帽店,是68岁老人产云秋的“藏宝库”,他从箱子里拿出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兴趣盎然地介绍起来。“这帽子叫凤冠,在舞台上皇后、公主戴这个帽子,最典型的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戴这个;这个帽子就是年轻的将领带的,大额子,这戏曲舞台上的盔帽有一百多种,这种行头,也是厚重的文化,有不少名称,几乎一顶帽子一个名称。”
产老做盔帽已经有45个年头了,而接触盔帽则就更早了。
“小时候就喜欢工艺美术,那时候看到后街有一家,我感到很神奇,也非常感兴趣,13岁就休学,就学上了这个行当。”产云秋说。
聪明加上勤奋,22岁时,产云秋就成了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制作戏帽是技术活也是耐心活,更是良心活。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得3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顶戏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
制作盔帽,不仅要懂得美术还要厚重的文化修养。由于技术好,产云秋被誉为“石牌帽子产”,吸引了众多戏曲剧团前来订制戏帽。
据了解,自明末清初以来,戏曲帽盔加工制作就是怀宁县石牌镇的一个重要行业,日前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正在申报省级非遗。“石牌帽子产”产云秋老人希望能有年轻人能接上他的班,薪火相传,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