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谷流泉岩壁之上的石刻 何飞 摄
核心提示:经历过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华大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隋唐时期。大唐建立伊始,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古皖大地有了新名——舒州。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舒州德庆军”改名为“舒州安庆军”,“安庆”之名出现。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舒州”为“安庆府”。作为安庆之名的起源
——看尽唐宋风流的舒州,值得我们在回溯中稍稍停留。
【前言】
为什么是舒州
潜山县城及周边一带,在安庆府移治宜城之前,长期担任古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从周代诸侯国皖国开始,到三国时期著名的庐江郡皖城,再到舒州。
因为古皖大地“吴头楚尾、长江咽喉”的战略重要性,无数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来到这个舞台角逐风流,如本特稿第二期所提到曹操、孙策、孙权、周瑜、吕蒙等。而在没有多纷争的年代,这里又成了历史名人的挥洒文采的舞台。
尤其是唐宋时期,正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巅峰。这一时期,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舒州的文人骚客们,面对皖山皖水的雄奇灵秀,肚子里的墨水怎么憋得住?正所谓“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于是乎,赞美潜山的诗词大量出现,不少还被镌刻在岩石之上。
【探访】
岩壁之上的诗词大会
自潜山县城出发,沿着105国道一直向西,会经过有名的野寨中学和有名的三祖寺,就在它们的旁边,还有一处有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在三祖寺的西侧,沿溪流而上,便别有洞天。初春时节,梅香飘逸,这里的梅林,花儿格外娇嫩,可今天探访的主角却并不是它们。穿过一片片树林后,绕过一道道湾,石牛、石牛溪、石牛洞一个个映入眼帘,这才算是到了目的所在——“石牛古洞”、“山谷流泉”均为潜阳十景,景色美不胜收。更可贵的是,题写在岩壁之上的诗词,为美景增添了浓浓的墨香。
在石牛洞周边的岩壁之上,现存唐至民国历代石刻400余方,其中宋代石刻最多,其中不乏“大牌”文人作品。只要细细察看,并不难找到这些名人的作品。尤其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这三位曾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大家,在山谷流泉都留下了诗作。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首诗的落款为荆公,即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王荆公曾任舒州通判,在潜山住了三年,留下大量诗作。即便是这位被今人称为“穿越者”的大改革家,也曾因为此处的美景而“坐石忘归”。
“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这一首诗位于山谷溪流的河床之上显眼处,就在前述王安石作品之下。不难看出,作者看到岩壁上的诗句,有了睹物思人的情怀。而在石刻旁,赫然落款“东坡”。不过,此刻作者存两说:一说就是落款中的那位同样大名鼎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私交不错的苏轼;一说为南宋魏国公留正。苏轼与舒州也有渊源,曾任舒州团练副使,曾在写信给李惟熙时说:“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也到此一游,留下了这禅境深远之作。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其对山谷流泉的眷恋可见一斑。
【拾遗】
山谷流泉石刻作品摘录
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宋·张同之)
诗可弦兮介甫,操可砺兮涪翁。已已一时陈迹,悠悠万古清风。(宋·赵希衮)
旌驾桥连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缈间。(元·吴伋)
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明·张应治)
却笑十年萦祖绶,何如一夕卧烟霞。(佚名)
岩岩之石,品以立也。涓涓之泉,学不息也。(民国·郝伯谦)
……
(安庆日报 何飞 余迅)
安庆装修就上安庆装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