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榦像 图片来源于互动百科
黄干是朱熹的高徒。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后中国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朱熹对黄干寄予厚爱,并把二女儿许他为妻。自然,黄干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一片心意,他以他毕生的努力,最后作为“朱氏门人”,入选二十五史之一的《宋史》。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筑安庆新城。
黄干顺皖河而至皖江,登临盛唐山后,北望山,南眺水,真真切切感受到郭璞“此地宜城”的用心。经过数十天的详实考察,最终圈定以盛唐山为中心,向北,向东,向西,利用起伏丘陵地势,依山修筑“九里十三步”城池之墙。此实也为无奈之举,经济窘迫,时间紧迫,只能借助山体的斜度与高度,或在外侧垒砌,或山顶加筑,达到省时、省工、省料的目的。
新筑城池需要奏报朝廷批准。此时南宋京城在临安(杭州)。于是,连夜写好奏折,派人马不停蹄送往临安。但此时,金人南侵消息不断传来,且离安庆(梅城镇)越来越近。而安庆,虽与临安不远,但一来一回,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的。于是,黄干当即立断,不等朝廷批复,先动手干起来。先斩后奏与丢失城池,两者相比,后者的罪责更大。
安庆新城正式动工修筑,时间是南宋嘉定十年四月,公历1217年5月中旬。此时安庆的天气,已经有一些热,参与筑城的民工,基本都是赤膊着上身干活。这之中,也包括黄干本人。
黄干是一介书生。但参加筑城,却是真刀实枪地参与。为什么?因为黄干是细心人,他不仅要算计需多少材料,多少工费,还要算计整个工程的进度。时间对于他,更是第一位的。作为读书人,黄干自有读书人的笨办法,他将城池工程分为12段,自己带人先集中修筑一段,然后根据费时费工情况,将其余11段分发给下属官员。
这些,《宋史·黄干》中都有记载。
黄干筑城用工也十分科学,虽说总共动用了2万兵与民,但真正上工地的,只有5千人左右,每3个月轮一次岗。夏季筑城,热,累,黄干也不要求强干,每天安排午休一小时,每月则安排休息6天,虽轮休但不空岗,类似工厂三班倒制。即便秋凉,这种福利还保留有一半。
这期间,最累的当然还是知府黄干本人:安庆府的大事小事,他必须管;有人到衙门敲鼓打官司,他必须受理;上面来人下面来人,该他出面的还要出面;夏秋两季,病害易发,还要与僚佐讨论防治之策;筑城进展如何,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也少不了他。最关键的,再忙再累,也不能松懈教育,所以,晚间稍有空闲,还要去书院讲论经史。
就这样,前前后后大干了8个月,到1218年春节的时候,安庆新城基本建有大致轮廓:南至宜城渡,北至柏子桥,西到万松山,东到石家塘,整个城池呈四方之形。地方史籍称之为“九里十三步”。
必须敬佩知府黄干的远大目光,由他规划出的安庆城池版图,整整延续了700余年,到1920年末,才有小范围的改变。
因此,黄干又有“安庆之父”一说。
(安庆日报 张健初)
安庆装修就上安庆装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