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男、女排球队获省十三运金牌
排球基地创佳绩 体教结合谱新篇
近几年,七中体育特色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教结合”工作开始绽放绚烂之花。学校连续获得省九、十、十一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奖,省十二届运动会优秀输送奖,省体教结合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排球运动的异军突起,安庆七中已走出安庆,享誉省内外。
追溯七中排球队的历史,可以从七中优秀的体育学科团队说起。目前,七中的体育教师队伍中,有两名是省教坛新星,可谓力量雄厚。如何让这支优秀的体育学科团队充分发挥作用?如何让体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运动起来并且取得一定的运动效果?2008年,学校开始组建男、女排球队,把排球作为“校球”重点培养发展。排球队成立之初,没有室内训练场地,教练员和队员就在室外简陋的场地中夏斗酷暑、冬战严寒,刻苦训练、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仅仅过了两年,七中女子排球队代表安庆市参加省十二运会就为我市夺得了首枚金牌。同年,学校第二届男、女排球队代表安庆市参加2012年省排球锦标赛,在组队不到一年、队员年龄偏小的不利情况下,依然成绩不菲,男排第四,女排第五。2013年学校争取到资金建成了安庆市唯一的排球室内训练场馆,其他基础训练设施齐全。在2014年省十三运会上,七中排球队为安庆市赢得了三枚金牌。
正是由于七中体育教育的突出表现,市教育体育局把市女子、男子排球队放在安庆七中,并在七中建立市排球项目集训基地,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由七中组织训练。作为我市体教结合的重点学校,七中在2015年成功将排球申报为市直教育系统第二批教育内涵项目。
队员的进步离不开教练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女排教练员朱胜利在训练场上是一位严厉的教练,场下却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队员们都叫她“朱妈妈”,她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献给了学校的排球事业和这些热爱排球的孩子。看到队员因训练而受伤,朱教练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训练中队员们的手打得都裂了口子,她们就用胶带包起来,胳膊上全是红色的印记,但这些坚强的女排姑娘从不喊一声疼。在学校女子排球队中,最小的队员只有15岁,可是在训练场上却不输给那些比她大的队员,她一样和她们一起发球、传球、接球。女排每天至少训练4个小时,从不占用上课和自习时间,假期每天都训练,她们从来没有时间逛街,很少买衣服,也没有机会出去游玩。
在大力发展体育、排球特色的同时,对这些艺体类特长生,学校也做到了三个关注:一是关注他们思想道德的成长,二是关注他们平时训练成绩的提高,三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进步。每年高三下学期,艺体类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后,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由于这些学生分散在高三的各个班级,很难跟上学习进度,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这些孩子的学业,甚至可能对其他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决定把分散的艺体类学生集中起来,成立高三艺体班,专门抽调有经验的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集中管理,分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为艺体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合的平台。
近几年高考,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的姚远同学即便是文化课成绩也能达本科线。杨升、黄剑春等同学刚到这个班的时候,150分的数学考试只能取得60多分,经过半个学期学习之后,当年高考数学成绩都超过过了100分,最终圆了大学梦。学校第二届排球运动员也分别被安师大、吉林体院、南华大学、衡阳师大等高校录取。
在这些优秀的运动员中,杨娟同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早在她八年级的时候,学校就发现她的运动天赋,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发展方案。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她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2014年省十三运会,她荣获3枚金牌、1枚银牌,成为本届运动会获得奖牌最多的选手;2015年省传校运动会,她又获得400米栏和400米两个单项全省第一;2016年高考,她被北京体育大学提前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