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4 变
2005年,安庆黄梅戏二团改制,韩再芬被推举为院长。市里为了剧团更好推广,易名“韩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觉得别扭,索性折中,去姓留名,成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接手剧团,没当过领导的韩再芬不是没有过抵触情绪,但一想到团里几十口子等着生存,一点剧团账面上只有两千块钱,她小时候那“长了冻疮趿着鞋也要跑”的责任感又起来了。
她着力去除团里人际关系的糟粕,不要任何人给她送礼,大家就埋头做黄梅戏;她自学管理,整出厚厚一本管理守则;盘活经典剧目、创新自主新剧后,她带头去跑市场、接商演,剧团从四十余人增加到百余人;她演影视剧,《贞观长歌》《走向共和》等等,是为了学习影视流程的可取处,用在自己剧团的创作中;她策划演出的系列性,“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连办五年,2015年做到了22场,“从一开始的培育观众,渐渐变成观众爱上黄梅戏、主动去看,这一路走得不容易。”
“民众之前对戏曲的印象可能就是传统京剧的咣戚戚——嘚戚戚——,现代社会,艺术不能在流动的时代中一成不变。年轻的剧种,必须要符合时代,并引领时代的精神走向。”十年来,“再芬黄梅”激活了《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戏,即使只上演这些老剧,在“韩再芬”的品牌号召力下,剧院依然可以收获客观票房。“但我们还没有成功,在“引领时代的精神走向”上还是不行。传统戏有太多好,但有一个不好——价值观和这个时代多有脱节,跟观众达不到心心相印。我们对传统剧目的挑选还是要对‘三观’有新的把关。”
剧院逐渐盘活。当人们开始把“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简称为“再芬黄梅”,韩再芬的品牌意识开始萌发,她陆续将越来越多的新概念融入自己的黄梅世界。2012年,剧院推出“徽州三部曲”之二《徽州往事》,几年来商演达九成,票房收入两千多万;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再芬黄梅公馆、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陆续成立……韩再芬人生的每一步,都与“黄梅”休戚相连。
她也经历过非议。“以前我会受它们影响,因为心理还没有突破自己;现在觉得无所谓了,人人都要生存,你的成功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现在想想,偶尔停滞一下也好,做到力所能及就好,事儿能不能成,强求不了。”就如《徽州女人》这部作品之于戏曲理论界一样,韩再芬与她的作品一起,常被推到部分尖锐评论家的口尖。她坦然。身边若友人温逸,她取各人所长,以补充自我;周遭环境张戾,她容百家之辩,以强韧内心。她如海绵,渐渐收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