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与桐城中学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父、挚甫,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早年历任深州、冀州知府,主持保定莲池书院多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获令重开,聘吴汝纶出任总教习。上任后,吴汝纶即赴日本考察学制三个月,其间他写成《东游丛录》,细致描述了日本的教育系统并加以分析,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吴汝纶回国,为了试行新学,首先回到家乡安庆,组织兴办桐城学堂。校址勘定在桐城县北门内县衙旧署兴建,同时吴汝纶寓居安庆,暂借安庆城内的安徽巡抚衙门后院为桐城学堂筹建处。然而,而刚过完春节(正月十二),吴汝纶即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而辞世。但他为桐城学堂谋划的开篇,却影响了后来桐城县的几代学子。
据《皖政辑要》记载:“桐城县中学堂,公立,在北门城内,光绪二十九年由绅士吴汝纶等开办。原名高等小学堂,三十年更为中学堂。以文庙培文书院考棚田租为常年经费。学生一百十二名。”这是清末的官方记载,对比其它各府、县的中学堂,学生数多不上百人,而桐城中学堂的规模(学生人数)仅次于安庆府中学堂,列全省各中学堂第二位,甚至大大超过多数府级中学堂。
桐城中学堂另一个亮点,教员中有一位随吴汝纶来校的日本外教,名叫早川新次郎,这在当时内地学堂中是引领潮流的。吴汝纶诗文集中就收录一首《船中次韵和早川先生》:“廿年不问楚江船,北塞南云各一天。久别名山如旧识,近乡归信喜先传。五湖一舸真堪老,蠖屈龙伸定孰贤。大帝那能长此醉,后来狂狷已翘然。”原注:“早川名新次,桐城学堂教习。”或许因为吴汝纶及这位日本教员的缘故,桐城中学堂毕业生留学日本的特别多,正如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吴挚父先生传》所言:“游学日本至七八十人,为教员他郡邑所在多有。桐城学风大启,自先生也。”
如今桐城中学著名的校训“勉成国器”,也是出自于吴汝纶先生题《桐城县学堂联额》,上联:“后千百年人材奋兴胚胎于此”,下联:“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批:“勉成国器”。全联寄托了吴汝纶先生对于这所学堂的期望,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所学校确实成为人才辈出之地。而今天桐城中学内还保留了吴汝纶初建学堂之时的藏书楼——半山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们寻古思贤的文化景观。